而已。>
青黄不接的时候,从贼,无疑是很好的一种选择。>
“无妨,李成这边吃够了反复的苦,即便过江反复的机会也不大。>
至于董平,有李成弹压,多半是无碍的。>
过江赴死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>
如今的两京、两淮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。>
建康府的存粮全部给你们,也不过十万石左右。>
除去春播之粮,七八万石,就是建康府能承受的极限。>
十万人马,七八万石粮食,大军过江,后继乏力啊……”>
自汴梁开始,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杨博。>
岳爷北上,杨博也不敢将李成留在身边。>
李成那厮,金六郎是弹压不住的,唯有岳爷可以震慑李成、董平二人。>
岳爷过江,李成也必须跟着过江,这不仅是为了杨博自身的安全,也是为了江东的安稳。>
但军粮又成了问题,进军两淮之后,不能以战养战。>
岳爷的大军能不能出两淮,威慑京东东路一带,粮食将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。>
宗弼战败之后,宗翰的帅帐必然会投鼠忌器。>
在青黄不接的年月,展开大战,但凡宗翰、挞懒有点智商,就不会干这样的傻事。>
挞懒部跟宗翰帅帐的援兵不配合,不进入黄天荡引颈就戮。>
一下就让战局僵持了下来。>
僵局不仅是在战场之上,目前建康府这边也是僵在了原地。>
如何破局,杨博心里的谋划不少,但最为关键的一点,就是紧缺的粮食。>
有了粮食,无论是战场还是民事,就有了喘息的机会。>
解决目前的粮食危机,方法也是唯一的,那就是从江南西路、荆湖两路、广南两路、福建路买粮。>
钱,杨博这边是不缺的,但渠道却是紧缺的。>
岳爷、李成、董平过江之后,也没机会返回。>
一旦刘豫的伪齐立朝,内部战争也必须打响。>
三人过江之后,军势势必在流民、义军的团团包围之下,继续大涨。>
过江十万人,七八月间,弄不好就是三十万或者五十万人。>
黑洞一般的粮食缺口,让杨博想想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。>
三人的大军,各路义军,江北如今在手的城池,对粮食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。>
破了面前的僵局,以后粮食问题,还是连续的僵局,不敢想,真是不敢想啊……>
“太尉,大军过江,朝廷那边应该会划拨一批军资的。>
如若收复两淮以及两京的部分区域,职下等人必然会有所缴获。>
在军粮之上,我等再节制一下,挨到秋收,当无大碍。”>
岳爷想的,跟杨博想的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>
杨博这边想的有点多,他想直接巩固两淮,而岳爷这边想的简单一些。>
收复失地,是军汉的指责,至于治理就不是他能涉及的问题了。>
“行吧!>
你且准备过江。>
过江之后,你自真州奔运河方向,跟李成换一下辖区。>
我这边将粮草沿运河北上,且战且看吧……”>
许多事,杨博也没法跟岳爷明说。>
江南地带,他能控制的也就建康府周边了。>
再往南扩张,势必引起小朝廷的弹压。>
弄不好就是赵苟爷跟文臣士大夫的合力绞杀。>
建康府势力的拓展,只能往北不能往南。>
拓展势力,也一样需要大量的人手,人员的缺失,对杨博而言也是一片僵局。>
至于将两淮让给小朝廷,只怕他这边肯让,小朝廷那边也不敢接。>
两淮、两京地带缺乏文臣主导,也将是未来的常态。>
看着岳爷带着易水寒气下了府衙大堂,杨博轻轻一叹。>
“倒不如做个一问三不知的狗官了……”>
杨博这边一个劲儿的喟叹,一直在侧的李易安,忍不住开口献计献策。>
“少安,杨老夫子弟子故友遍天下,是不是联络一下?>
当年的那些太学生,也是可以联络一下的。”>
到了一定的高度,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同小异。>
李易安的对策,跟杨博想的差不多。>
可怎么联络,却是个大问题。>
一无人员名单,二无家庭住址,三无伯祖杨时的威望。>
杨博一个三无的故交,想要联系家族的关系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