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26章:渊源(2/2)

作者:破碎心湖
,当时这还只是大家口头上的约定。”

“处罗败退入草原后,实力还在,借着骑兵的优势,不停地骚扰边境。大周初建,大家对胡人的动作自然很敏感,处罗在边境骚扰让大家很不安,可不是嘛,你要是让军士卸甲了,一不小心处罗打进来了,那不是开玩笑嘛,所以在卸甲归田的政策大致确定下来后,大家一致决定,要先解决处罗这个战争遗留问题。于是大周建国第一年,也就是昭武元年,太傅邓晨第一次率大军北征,三家一起共出兵十五万,邓晨为主帅,长孙嵩为副帅,两路出击,计划围剿处罗,最后在大漠里打了一场大战,双方互有损伤,处罗损失更大一些,我们也不好受,既然目标没有达成,那自然就有第二次出征。四年后,经过大量准备,邓晨和长孙嵩再次两路出击,这一次出征成果丰硕,处罗手下的核心力量基本被歼灭,胡人内部部族之争也因此被激化,最后处罗在内斗中死去,胡人部族一分为三,也就是今天的左部、右部和王廷。左部在中原大乱之际退入辽东关外,本来就有颇强的独立性,处罗死后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,不怎么听从王廷的命令,而王廷和右部的关系则相对紧密一些。甚至可以说,处罗死后,真正分出的只有左部,而右部和王廷尚未彻底分离,直到昭武九年,邓晨第三次出征。第三次出征规模并不大,只是太傅率五万大军北征罢了,也是这一战将王廷和右部彻底打裂,一分为二。而后到如今大周都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的北征。而卸甲归田开始正式实施也是在第二次北征后。”

“我们周氏首先让部分军士卸甲归田,以作表率。第二次出征后,周氏二十万大军在开始缓慢缩编,到太傅第三次出征时,大军已经只有十五万。邓晨第三次北征后,长孙氏和邓氏也开始实施归田政策。为了表示公平,三家安排军士归田时无论那一家安排,另外两家的人都在场。比如周氏军队归田,周氏放人,长孙氏造册,邓氏核实;轮到长孙氏则是邓氏造册,周氏核实;邓氏放人时则是周氏造册,长孙氏核实,归田政策被落实的很好,因为三家相互盯。随后南方世家组建军队,三家一起去盯着,那个时候大家都活的战战兢兢、小心翼翼。卸甲归田政策一共放出了二十万军士,最后周氏留下十万军队,长孙氏、邓氏各五万,南方诸世家五万,全国一共二十五万军队。镇南军防线形成了。”

“北方防御胡人的防线和长安驻军主要是周氏和邓氏的军队。邓氏五万军队,两万放在长安北面的胡人王廷对面,另外三万放在辽东关外。周氏军队,有两万放在河西,八万驻扎在长安周边。周氏虽然放出了十万,但是皇宫毕竟需要守卫,各家的府上同样需要守卫,于是在放出的军士里,各家都重新招募了一些作为护卫。皇宫当时只有五千宫卫,八万大军驻防长安,其中有三万被用作长安禁军,另外五万作为外军,驻在长安城外。这样一分配,大家都觉得兵力有点少,但是毕竟当初都约定好了,大家谁也不愿意打破这个平衡,于是就都咬咬牙,这么过了。”

“过了两年,太祖觉得长安对面这种重地还是由周氏来防比较好,于是就和邓晨商量了一下,把河西防线给了邓晨,把长安北面的防务要了过来,相当于两路大军换了个防。后来发觉对面的王廷实力强大,邓氏当初一直想增兵,但是碍于面子,不便提,我们接防后,守将也希望增兵,我们也不好提,大家都很尴尬,一直僵持到辽东战后。当然这是后话了。昭武二十四年,辽东驻军战败,幽燕之地岌岌可危,仓促之下,你们皇祖父命朕率五万长安驻军出征辽东,那一战邓氏实力大损,朕在辽东打了一仗击败左部的入侵后,发现左部的实力颇为强大,于是向你们皇祖父上奏后希望讲这五万大军驻在辽东,朝廷商议后最终同意了。邓氏残余军队一万余人被调回长安,朝堂上最终的意见是,五万大军驻在辽东,但是邓氏必须保证拥有足够的节制力,所以朕回长安后的,朝廷派出的第一位辽东镇将就是裴栋。邓氏一万余人回长安后的,由于长安北面防务一直紧张的关系,就把这一万余人调到北方,将长安对面的军力提升成了三万人,这样整个北方防线就由七万人变成了十万人。平北之战时,长安北面的三万大军被击溃,最后这调过去的一万人里出了一个沈文秀,长安北面防线重建后,就由沈文秀担任镇将,今天御北三军的局面也就正式形成了。”

翘_臀女神张雪馨火辣丁_字_裤视频曝光!!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:baixigsiyu66(长按三秒复制)!!
本章已完成!
(←快捷键) <<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