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下宛城的实际速度更快!>
所以,郭誉恐怕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!>
杨彪其实还是算错了,郭誉不是在路上,而是已经到了许都。>
杨彪这里刚刚到家,就收到召见,让他即刻去皇宫面见天子。>
顿时他整个人都不好了!>
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,可是他浑身发抖,不知所云。>
他的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,好像待会过去会被发现些什么似的。>
郭誉,乃是曹操的人!>
虽是执金吾,可他却是曹操一步步提拔上来的。>
他是曹氏的救命恩人,也是天子驾前的救命恩人,有着迎接天子之功劳。>
如此一来,如何是好?>
正在杨彪抓耳挠腮,身后传来了一个年轻儒雅的声音:>
“父亲若是觉得为难,可称病不去。”>
杨彪回头,看到自家儿子如芝兰玉树立在庭中,脸色有些不好看:>
“你怎么出来了?!”>
这名长相英俊的年轻人便是杨修。>
选修课文《杨修之死》中的杨修,字德祖。>
此时的杨修未入仕。>
他自由聪慧,懂时局,知大事,家中的事情也逃不过他的眼睛。>
尤其是他看到了父亲的出入接触,便早已经猜到父亲在做什么,在怕什么。>
“宛城大捷,张绣归降,而君侯从出发到班师回来,只有八日,是也不是?”>
杨彪脸色难看,只能点头。>
“本来,最少也要在宛城拖拉几个月的。”>
“所以呢?!”>
杨修瞬间急了:“父亲做了什么?!”>
“放肆!”杨彪拉下脸来低声呵斥:“你这是要做逆子吗?”>
杨修被父亲一说,顿时泄了气。>
他太了解父亲了,每次到了无理可说的时候,他就会摆出这等态度,让别人闭嘴。>
“看来我没有看错,”杨修的心顿时凉了一截:“父亲,你这是在害杨家。”>
“无知竖子,你懂得什么!”杨彪冷冷骂道:>
“我等乃是汉室忠臣,自当保我汉室基业不落入奸贼之手!”>
“曹操包藏祸心,只是他不比董卓董卓暴露在外,以至于之下人皆知!”>
“曹操之祸,只有我们知道!”>
杨修气得青筋暴起,却又无可奈何,只能耐心和父亲辩解道:“全天下都不知曹操之祸,您如何得知?天下人都知,那便是祸,天下人都不知,那便是好!”>
“他若是能真的如此克忠职守,他成功了,那就是真正的汉室仁德之臣!”>
“您这次要是失败了,汉室遗臭万年的罪臣就是我们!”>
“许都当兴,大汉仍在,父亲您想也知道,司空暂时绝对不可能谋权篡位!”>
“就是真有那么一天,也有的是人反对他!”>
“您何必……哎!”>
杨修是真的搞不懂,如今许都海清河晏,百姓安居乐业,商贾阡陌交通,俨然太平盛世。>
父亲何须再多生祸端!>
要命的是,以杨修的估测,父亲恐怕已经暗中进行此时,祸根已经种下,只等着爆发的那一刻。>
杨彪回过头去,不回答儿子,心乱如麻。>
他知道,儿子分析的对。>
但是现在木已成舟……>
……>
皇宫之内,百官齐至。>
天子座前,郭誉立于天子之下,禀报收服宛城之事。>
“司空以身诱敌,命我伏兵其后,张绣诈降,我在其后再次收服!”>
“张绣兵马三万余人,至此全部归降,就地镇守宛城!”>
“张绣父子曾对汉室有功,念其功绩,司空奏请不与计较,并请天子封宛城侯,令其镇宛城。”>
“准奏!”>
“不错……”>
荀彧等人也点头称是:“司空智勇双全,使张绣心服口服,这一仗打得漂亮!还请皇上准奏!”>
荀彧一说,文官百官纷纷附议。>
就连刘备也不得不附和称是。>
皇帝看了一眼郭誉,郭誉点了点头。>
“准奏!”>
“请文武百官相迎司空回朝,此次大胜,当论功行赏,等司空到后,再设宴行赏,百官庆贺。”>
“谢主隆恩”>
“皇上圣明!”>
山呼万岁,百官散开。>
散朝之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