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说,大乾的体制的确早已成文,但就实际而言,皇帝拥有至高权力,他完全可以不理会那些大臣们的请求。
尤其是,大臣们所求之目的,是这种权争乱局时,他非但没有拒绝,反而还要顺应,可见此事背后必有阴谋,只不过这阴谋的发起者,不是那些大臣,而是元康帝而已。
早在徐安还在为征战时,他就从一些廷寄中,看出了一些蛛丝马迹。
自己在外面作战时候,因为是对外战争,按说国家之内,理当上下同心。
然而过程之中,却出现了不少,令人不开心的事情,甚至有人还在质疑皇帝与徐安的行为,显然这一切已经触碰到了元康帝的底线。
因为之前还在战争期间,所以元康帝为了大局,并不会直接发难。
而眼下徐安不但得胜归来,并且还带回了海外族群的赞誉,这就直接地证明了,元康帝支持这一战,有多么正确。
既然皇帝是正确的,那么做错事的人,自然就是那些大臣。
如果大臣们能够在事后,选择安分守己,皇帝也许不会有什么动作,可这些混蛋,现在却又要跳出来,以嫉妒之心而弹劾功臣。
那不是正好,给了皇帝一个杀人和整肃朝纲的理由吗?靈魊尛説
“承恩,难道你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?”沉默了片刻,徐安忽然问道。
然而祖承恩的回答,却和之前一样,他的确没有发现什么端倪。
“你啊。”
叹了口气,徐安现在虽不想给他解密,但稍微透露一些线索,倒也无妨。
“难道你忘了,之前在西牙时候,我们收到过一份廷寄上,曾列举了几人的名字,那其中不就有汪本东吗!”
原来如此!
祖承恩此刻恍然大悟,在之前远征时候,汪本东就曾以朝廷银钱短缺为理由,想要让元康帝收兵。
那么这件事也就成了一切的起点!
瞧祖承恩此刻模样,徐安也是会心一笑。
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祖承恩绝对不是什么笨人,相反他的智慧,要超过九成九的角色。
然而他之所以,在面对这件事时,显得如此愚笨,反而正式他的忠诚所在。
因为祖承恩在此后他的时候,选择的是——不用心!
凡不用心,就是任其差遣,无奈徐安让他干什么,他都会义无反顾,又能尽心竭力,这样的人不是忠诚,又是什么?
善恶是非,阴阳黑白,的确需要分辨。
但要看在什么时候,做什么事情,处于一个什么身份,以及面对的事什么人。
仅以徐安和祖承恩之间的关系而言,他的“不用心”,才是最难能可贵的。
……
不久,鼓声响起,朝会正式开始。
大臣们纷纷整理衣冠,步入大殿。
徐安与祖承恩也跟随着人流,走进了金碧辉煌的大殿。他们站在大殿的一侧,目光紧盯着高高在上的龙椅。
元康帝端坐在龙椅上,目光威严地扫视着群臣。
他轻轻咳嗽了一声,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“诸位卿家,今日朝会,有何要事奏报?”元康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在大殿中回荡。
话音刚落,左督总宪魏刚便站了出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微臣有本要奏。”
元康帝微微点头,示意魏刚继续说下去。
魏刚清了清嗓子,大声说道:“微臣弹劾沧海道大都督徐安,擅自使用违制仪仗,目无法度,僭越之罪,证据确凿。请陛下严惩不贷!”
此言一出,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。
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徐安则面不改色,目光坚定地注视着魏刚。
“魏卿,你所言可属实?”元康帝的声音依旧平静,但语气中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魏刚从袖中取出一叠奏疏,高举过头,说道:“微臣所言句句属实,这些奏疏中均有详细记载。请陛下御览。”
元康帝接过奏疏,缓缓展开。
他仔细浏览了一遍,眉头渐渐皱起。
这些奏疏中确实记录了徐安寻阅驻军时,使用违制仪仗的情况,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夸张和歪曲。
就徐安当时僭越的场景,驻军方面早已呈送了奏报,虽然提到了徐安使用的仪仗,存在僭越的问题,但驻军将领们的意思,却并不认为这是徐安故意为之。
并且也绝对没有,魏刚奏疏上,所写的那么严重。
如果按照魏刚的奏疏去看,徐安简直成了十恶不赦之人,甚至连问一句都不需要,直接拉出去寸殛便好。
“真是一群混蛋。”
元康帝心中暗暗叹了口气,随后将目光转向大臣们,这一番审视,让他看到了,许多人不自然的表情,甚至还有不少,眼中闪烁着藏不住的期待。
真不知道,他们在期待什么。
扳倒徐家,难道对他们就有好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