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655 大刀阔斧(1/2)

作者:第十个名字
别问啊,皇帝又玩了一招指东打西。绕来绕去,把对陆军调动指挥权也给抓在了手中。以前的11位总参军机还能保持相对势均力敌,皇帝也无法在陆军对内作战的问题上一言九鼎。

如果再加上三位,总参军机变成了14位,其中多一半就全是保皇派官员,权力被肉眼可见的稀释了。太狡猾也太阴损了,真是天天上一当,当当不一样!

只可惜朝臣们全都低估了景阳皇帝的野心,这位足足憋了三十多年才大权在握,怎么可能只动了动六部就满足呢。

接下来没几天,在新内阁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上皇帝再次举起了大砍刀,狠狠的砍在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头上。

首先是海军总督、海运总督袁可立被免去了兵权,还没等某些人琢磨着皇帝是不是要过河拆桥,怕拥兵自重,袁可立又被授予了总参谋长和总参军机的头衔。

总参谋部自打成立以来,仅做为总参军机的服务机构和皇帝的军事秘书处,没什么实权,也没任命任何具体职务,只有一群年轻参谋整天忙忙碌碌神神秘秘不知在搞些什么。

但袁可立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之后,皇帝马上就授予了实权。从今往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所有决策全要由总参谋部先过目,总参谋长签字用印才可执行。

这时候那群年轻的参谋就不再遮遮掩掩了,他们每几个人为一组,拿着现成的案卷分别到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对接具体工作。

合算之前的几年时间人家全没闲着,把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里绝大部分工作都摸清了,现在想玩花招拖延都没机会了。

对于兵部这种纯文职机构倒还好说,五军都督府下面还掌管着几十万边军和卫所军呢,一时半会能交接清楚吗?

答案是难度不大,自打京城保卫战之后,前后两军都督府随着京营一起被裁撤了,剩下的左右中军都督府现在把边军的花名册一交,其余工作丝毫没变。

至于说卫所军嘛,皇帝一道圣旨,先划拨了左右中军都督府所辖的十万卫所军给了建设部,除掉军籍,成了专门的工程队。

那建设部能一次性消化掉这么多人手吗?以前肯定不成,现在必须成了。随着新政在四个省铺开,各地修建工厂、道路、码头、堤坝的需求成倍增加,大部分活儿全都划拨给了工部去做。

可是皇帝禁止随意征发劳役,工部本身又没有施工队伍,只能是皇帝批下来多少劳役名额征多少。现在这项工作由建设部负责,又一下子有了十万劳役可用,终于不再缺人手了。

不过还有个问题,这十万卫所军肯定不是劳役,那就必须给薪俸,这笔银子该从兵部还是五军都督府走呢?

皇帝说谁也不用出,建设部自己掏。既然不是劳役,那不管干什么工程都是要收钱的。建设部没钱可以向工厂要合理的报酬,收了工钱自然要负责发工资,干得多拿的多,合情合理。

而且说是十万,经过总参谋部核查之后人数能有五万就不错。这还得包括老弱病残,真正能干重活的青壮怕是连一万都凑不够。

大明卫所军的糜烂程度已经令人发指了,一个卫满编五千多人,经过军官上下一起吃空饷,再加上逃亡当流民的,能剩下四成已经算好的了。

这次被除掉军籍,有能力干轻活的发一半工资,实在干不动的也没辙,只能由朝廷出银子帮建设部把老弱病残养起来。

其实不管养也成,卫所军们一家里有一个人能在建设部拿到全额工资,差不多就能养活一家老小。无非就是比别人少吃点干的多喝点稀的,别饿死就是了。这种生活他们一直在过,甚至更惨,没什么可抱怨的。

但皇帝说了,朝廷造的孽就要由朝廷偿还,不能把痛苦全让底层百姓承担。这才叫改革的阵痛和付出,当官掌权的先付出。谁若是连这点代价都付不起,也就别聊改革了,那是纯拿百姓做试验玩呢。

失败了,两手一摊表示下次再试试。成功了,马上大吹特吹功劳全是自己的。然后不管成功失败,代价全由百姓自己承担,太坑人了。

这么大动干戈,若是引发卫所哗变又该如何应对呢?新任的十四位总参军机皆有这方面的忧虑,然后就被新任总参谋长的一句话打消了大半。

袁可立是这么说的:陛下裁撤卫所,从山海关至广东皆在沿海。若有人心怀鬼胎,海军最多三日可达,松江府可做先例!

很显然,皇帝是有备而来,且充分预估了有可能的变故,并做出了非常稳妥的安排。没错,这些地处沿海的卫所即使哗变,也很难逃过海军的镇压。

而海军的战斗力恐怕还在陆军之上,连西班牙人经营了几十年的吕宋都能一战而下,面对训练荒废、装备落后的卫所兵必须绰绰有余。

可是问题并没完全解决,海军能快速平定沿海地区的叛乱,要是内地卫所也发生了哗变,海军好像就不太容易迅速抵达了。

这时候陆军总督李如樟又发话了:陆军中卫已经在松江府登陆,不日即可逆流而上抵达南京!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比女真精锐更善战,放马过来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